探索做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探索做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使得大学生信息渠道获得更加多元。教育领域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思政工作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发展需要,思政工作较为普遍面临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足等问题。善用“大思政课”,前提是建好“大思政课”。“大思政”建设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聚焦当前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真理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
教学,本质上是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认识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诉求,整合育人资源,激发思政教育的创造力,促使学生从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增强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积极关注学生。教师既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针对大学生的需求和现实状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切实激励助力学生发展成长。二是强化课堂互动交流。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重视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作好与学生间的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看法与建议,指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练习、最大程度的投入课堂。三是搭建话语空间。教师要遵循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把握学生的主观意愿,给他们提供反思与讨论的平台,赋予学生适当话语权,让思想政治教学贯穿整个教育进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新时代对思政工作课教师建设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新要求。要从长效机制建设和教师自身能力建设两个机制建设、内外两个层次,建优配强思政教师队伍。一是建优思政课教师选拔机制。规范思政教师的选拔流程,对于教师的业务和师德等方面强化考察,聘请校外专家进校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合格的专家、学者和教师转岗创造条件,推动优质资源向思政课堂汇聚中。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退出机制,及时调离违反思想道德、不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格的教师。二是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师评价机制。创新评价理念,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牵引,以“立德育人”为评价核心指标,以评促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三是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主动掌握学生状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从单一模式到个体需求培养。四是思政课教师要苦练内功。广泛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整合校内外思政课教学资源,探索多元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新时代高校要全力提升新时代思政铸魂育人质量,必须广泛凝聚育人合力。一是强化思政课程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抢占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创新“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方式,运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利用慕课这一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纳入到教学大纲中、纳入到每一门课程中,对各学科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使每一门课程都有思政育人的使命感,促进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有机关联,打开全科育人的“新视角”。三是充分运用“社会大课堂”。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歌舞等文艺元素融入“第二课堂”中,通过传艺展示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积极发挥实践活动的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综合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实地现场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运用党史馆、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景式教学。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与运用要突出课程思政属性、思政元素的有机统一,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和精准施策相结合,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和教书育人规律,在此基础上,科学识变、主动应变、积极求变,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一是有效衔接“三全育人”工作。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与运用要与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求相结合,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着力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切切实实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二是大力推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用好超星学习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介优势,广泛吸收借鉴思政课网络资源,强化学习过程管理,为学生提前提供课堂所需优质延伸阅读学习资料、及时发布课堂网络平台任务、跟进布置完成课后作业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高质高效完成学习。三是持续推进思政“金课”建设。扎实开展集体备课,让全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共同参与和讨论,并进行教学研究。策划组织思政课“舞台剧”“移动课堂”、参与研究性学习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有所得,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采取多种方式丰富思想政治内涵,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在思政课上及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一是丰富理论维度内涵。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深刻把握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要理论问题,不断推动理论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守住理想信念阵地。 二是拓宽文化维度内涵。三是增强历史维度内涵。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规律融入思政课教学,从历史的叙述中看到理论探索的不易、革命建设的艰辛、改革创新的伟大,不断增强政党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政策认同等政治认同。 四是深化实践维度内涵。及时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特别是结合党在新时代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推动学生思想政治理念与时俱进,自觉用臂膀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对此,应采取有效手段,积极营造大思政氛围,促进校园思政文化的发展。一是注重校园整体规划。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人才,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尊重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学、学生两个积极性,自觉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校园环境。二是强化主题学习教育。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青年大学习”等主题活动,开展“学雷锋”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素养,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学习理论、塑造思想、升华精神的良好风气。三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要组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下乡”社会实践、“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体育比赛,积极开展学生成长辅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坚持目标导向,积极发挥教师、学生积极性,有机融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坚持两个地位、构建队伍、完善体系、丰富内涵、更新方法、营造氛围等方面持续发力,开拓“大思政”建设新局面。
相关新闻:
- 搬上舞台的思政课好懂好看2023-03-24
- 以全球视野诠释世界发展用世界语言表达中国声音2023-03-24
- 开云下载: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新时代民族复兴的重任2023-03-24
- 举案说法外卖骑手送餐途中撞伤儿童由谁担责?2023-03-24
- 开云下载:满足你对江南风情的所有想象这个春天赴一场山水之约2023-03-24
- 被“讨论”激活的中小学思政课202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