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新局:极端天气因何频发?
气候新局:极端天气因何频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巴山、夜雨、长江,都曾寄托文人骚客的情思,不乏名句流传千古。而在2022年的这个夏天,重庆北碚只下过三场雨,气温却屡屡登上全国高温排行榜前三,且创下了45℃的气温最高极值。长江流域的降水则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多条支流出现断流,附属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水位均达到了有实测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
近几年,无论是从切身感受还是从新闻报道中我们都能发现,北方暴雨天气渐多,例如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灾害、2016年7月19日河北邢台暴雨灾害、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暴雨灾害、2022年8月17日青海大通暴雨灾害。而南方则屡屡出现大旱,比如在2006年、2011年、2013年、2019年、2022年,长江流域多次发生旱灾,不少断面出现百年一遇的低水位,鄱阳湖、洞庭湖等地区都出现历年罕见的干旱。
今年也是如此。8月25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夏以来的第36次高温预警(橙色)。此前,8月1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现行预警系统实行以来的第一次高温红色预警只有当过去48小时四个以上省份部分地区连续出现最高气温达40℃以上,且预计未来高温天气仍将持续时,中央气象台才会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这是一轮历史性的高温热浪天气,许多城市白天气温40+℃成为常态,甚至一度出现42℃都排不进全国高温榜单前十名的罕见极端情形。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8月18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到8月20日,多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8月23日,中国气象局启动干旱四级应急响应。8月2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常会,要求压实责任,进一步做好抗旱减灾工作。
事实上,整个长江流域都在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出现罕见的“主汛期反枯”。
从时间上看,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温事件已持续64天,本轮旱情已持续40天左右。7月份长江流域的降水量为143.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8月以来,长江流域东部地区的降水,与当地长期平均降水量相比,减少了80%;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连续无雨日超过了20天,附属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水位持续下降,均达到了有实测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
而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未来较短一段时间内旱情仍将持续,长江中下游出现“夏秋连旱”的可能性较大。
7月北方地区暴雨过程多、极端性强,3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7月极值。截至8月21日,全国省会城市累计降水量排名前10中,有7个都是北方城市,其中,历来少雨的青海省会西宁居然能排名降雨量第二。同一时间,南京和南昌累计降水量竟然是0。
在长江、鄱阳湖屡屡刷新低水位纪录的同时,6月1日以来,东北南部最大河流辽河流域共发生9次强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45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3成。自6月27日起,辽河干流水位已经持续几十天超警戒水位,8月16日才退至警戒水位以下。
从气候尺度的大背景来说,地球所处的地质时期、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大气环流异常、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等,都对近年来越来越多发的持续高温天气有影响。
从天气形成尺度来讲,大气环流因子,包括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副高)的移动,还有各种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大气环境因子,例如局部地区的地形、土质和土壤含水量等等,都对天气形成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就中国来说,夏季的高温天气通常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和低纬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6月份,强大的西风带高压脊(暖)从中亚地区进入中国,使得华北地区遭遇了来自中亚地区十分干热的下沉空气影响,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到了7、8月份,由于副高异常强盛,副高北侧西风带上的低压槽(冷)没有击退南方的副高,反而是西太平洋的副高、伊朗高压、南亚高压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几乎打通整个北半球的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稳定的副高控制下,大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晴空少云,日照非常好,地面升温迅速,热空气留在近地面,这是今年出现持续高温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不断持续的拉尼娜现象影响了东亚夏季风的建立和中国的雨季进程,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华南前汛期和西南雨季开始时间偏早,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入梅也偏早,因此导致副高位置更容易偏北,这意味着副高将更大范围地覆盖、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区域。
另外,今年登陆中国的台风不足,也加剧了南方干旱的程度。截至8月20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8个编号台风生成(历史平均12个),登陆我国的仅有2个(历史平均3-4个),且强度较小。与往年带来疾风骤雨并常常造成巨大损失的强台风相比,堪称“杂鱼”台风,结构松散,生命史短暂。
综合来说,多种因素叠加给我国南方带来强大的高温干旱天气。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尚不能因为近些年南方干旱多发,就判定南旱北涝会成为一种长期趋势。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增加,强度将增强,引发灾害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重。
高温干旱持续,四川仍在全力应对罕见缺电难题。极端天气对能源安全提出挑战同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结构调整已是大势所趋。国家能源局此前明确表示,“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从全国电力区域版图来看,是谁撑起了全国一年超过8万亿千瓦时的用电量?在向包括风电、光伏等在内的新能源转型过程中,谁又将挑起大梁?
经此一夏,“省电”一跃成为川渝地区最热词组,亦激发了外界对“西电东送”这一世纪工程的关注。
事实上,正是当年广东的缺电危机,加速了西电东送进程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高速增长。1991年至1995年,年均电力增长18.21%,1996年至1999年,年均增长8.4%,同时,其还承担向香港、澳门和湖南南部供应部分电力的任务,1999年向这三地输电达99亿千瓦时,“拉闸限电成了家常便饭”。
为此,广东方面提出,希望中央批准在“十五”期间广东新建1000万千瓦发电机组。随后,原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加快“西电东送”以满足广东“十五”电力需求有关情况的报告》。
当时的考量是,在贵州、云南建设以水电为主的1000万千瓦发电机组,这样既能满足广东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又能为西南部经济落后省份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
2000年11月8日,贵州乌江上的洪家渡水电站,西电东送工程第一个开工典礼举行,中国电力格局开启崭新一页。
数据显示,2002年,广东的发电量全国第一,为1525.5亿千瓦时,与云贵川三省发电量总和(1616亿千瓦时)相差不大;到了2021年,广东以6115.2亿千瓦时发电量排名全国第一,而云贵川三省发电量已增至10002.8亿千瓦时。
2021年,内蒙古可凭一家之力,补上广东的用电缺口,于电力保供之重要不言而喻。从电力结构看,内蒙古主要靠火电,占比超过8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加在一起占到17.5%。
当然,伴随能源结构调整,火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作为清洁能源的水电,则日益澎湃,把四川、云南送上了“电力大省”前列。
而广东既非火电前三,水电也仅百亿千瓦时规模,是怎么做到发电量全国第一的?答案是,核电。2019年,广东核能发电量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101.7亿千瓦时,2021年增至1204.1亿千瓦时,占比达19.7%。
不仅如此,核电使用者范围也在扩大。2011年据官方统计,仅有广东、江苏和浙江使用核能发电,如今,辽宁、福建、山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份也均有核能发电,其中,福建核电占比高达27.7%。
火电占比下降的另一面,是包括风电、光伏在内的清洁能源占比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能查到的数据,自2016年到去年的6年间,我国风电占比从3.9%上升至6.6%,太阳能发电量更是从0.6%上升至2.2%,分别上升约2倍和3倍。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将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按计划完成了推进剂加注。
潘从明和他的团队已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但他们没有停止脚步,他们正在研究如何从废旧汽车和电子产品里实现贵金属的高效提纯。
2022年成都世乒赛团体赛结束女团争夺。决赛中,中国女队陈梦、孙颖莎、王曼昱以3比0完胜日本队,夺得世乒赛女团五连冠。
近日,热心市民李女士在医院候诊大厅捡到的信封,她发现里面是现金后,在原地等了10多分钟,但没有人前来认领,于是就将信封送到了淮海路警务站。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广场共举行了15次国庆阅兵式,今天我们用智能修复技术重现那些阅兵中的经典瞬间!
相关新闻:
- 开云下载:浙大思政课:在行读中感知中国2023-03-25
- 开云下载: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怎么上?中办国办提出这些要求!2023-03-25
- 搬上舞台的思政课好懂好看2023-03-24
- 以全球视野诠释世界发展用世界语言表达中国声音2023-03-24
- 开云下载: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新时代民族复兴的重任2023-03-24
- 举案说法外卖骑手送餐途中撞伤儿童由谁担责?2023-03-24